本文目录一览:
水蓼的形态是怎样的?
1、水蓼:水蓼又称辣蓼、水马蓼、水蓼吊。为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,全株有辣味,高30~70厘米,茎直立或下部伏地,着地生根,多分枝,无毛。
2、水蓼又名辣蓼(图36)。图36 水蓼学名Polygonum hydropiper L.科属分类蓼科,蓼属。形态特征茎直立,多分枝,无毛,节部膨大。
3、Polygonum hydropiper L.别名 辣蓼、水胡椒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,茎直立或倾斜,高30—80cm。单一或基部分枝,无毛,基部节上生根。
4、水蓼高20到80厘米,直立或下部伏地。茎红紫色,无毛,节常膨大,且具须根。
5、离生或下部合生,柱头头状、盾状或画笔状,胚珠1, 直生,极少倒生。瘦果卵形或椭圆形,具3棱或双凸镜状,极少具4棱,有时具翅或刺,包于宿存花被内或外露;胚直立或弯曲,通常偏于一侧,胚乳丰富,粉末状。
水廖是什么植物
水蓼的解释一年生草本植物,生浅水中。全草入药,味辛辣。也称辣蓼。 唐 罗隐 《 姑苏 城南湖陪曹使君游》诗:“水蓼花红稻穗黄,使君兰棹泛回塘。
水蓼:水蓼又称辣蓼、水马蓼、水蓼吊。为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,全株有辣味,高30~70厘米,茎直立或下部伏地,着地生根,多分枝,无毛。
水蓼的词语解释是:一年生草本植物,生浅水中。全草入药,味辛辣。也称辣蓼。水蓼的词语解释是:一年生草本植物,生浅水中。全草入药,味辛辣。也称辣蓼。结构是:水(独体结构)蓼(上下结构)。拼音是:shuǐliǎo。
水蓼,别名为水蓼、辣蓼、蔷、虞蓼、蔷蓼、蔷虞、泽蓼、辛菜、蓼芽菜,是一种蓼科植物,也称辣蓼。一年生草本,高20~80厘米,直立或下部伏地。茎红紫色,无毛,节常膨大,且具须根。
水蓼为中等饲用植物。牛、羊均可采食,初花期以前草质鲜嫩,随生殖生长逐渐粗糙,有辛辣味。水蓼所含无氮浸出物丰富,粗蛋白质的含量较高或中等。其化学成分如表97所示。
水蓼是什么药用植物?
1、水蓼用于行滞化湿;散瘀止血;祛风止痒;解毒。主治湿滞内阻;脘闷腹痛;泄泻;痢疾;小儿疳积;崩漏;血滞经闭痛经;跌打损伤;风湿痹痛;便血;外伤出血;皮肤瘙痒;湿疹;风疹;足癣;痈肿;毒蛇咬伤。生湿地,水边或水中。
2、水蓼(学名是Polygonum hydropiper),别名为水蓼、辣蓼、蔷、虞蓼、蔷蓼、蔷虞、泽蓼、辛菜、蓼芽菜,是一种蓼科植物,也称辣蓼。水蓼用于行滞化湿;散瘀止血;祛风止痒;解毒。
3、水蓼也叫辣蓼、蓼牙菜、柳蓼,叶片有辣味而得名,为一年生草本植物,是传统中草药之一。
4、辣蓼,中药名。为蓼科蓼属植物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.的全草。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区。具有祛风利湿,散瘀止痛,解毒消肿,杀虫止痒之功效。
5、),水辣蓼、小叶辣蓼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 【来源】为蓼科植物水蓼的全草。 【植物形态】水蓼 一年生草本,高20~80厘米,直立或下部伏地。茎红紫色,无毛,节常膨大,且具须根。
水蓼和酸模叶蓼区别
可能是酸模叶蓼。摘片叶子咀嚼一分钟就清楚了。辣的是水蓼,不辣的是酸模叶蓼。
【酸模叶蓼】蓼科,蓼属。别名:大马蓼、旱苗蓼、斑蓼、柳叶蓼。生于路旁湿地和沟边;全草入中药,味辛,性温。 【绵毛酸模叶蓼】蓼科,蓼属。分布全国各地,是为害水稻、小麦、棉花、豆类常见杂草。
水蓼,别名水蓼、辣蓼、蔷、虞蓼、蔷蓼、蔷虞、泽蓼、辛菜、蓼芽菜,(学名:Polygonum hydropiper)是一种蓼科植物,也称辣蓼。水蓼用于行滞化湿;散瘀止血;祛风止痒;解毒。
膜的选择要比秧膜、菜膜厚,防止在后期管理过程中把膜踩破或者薄膜被风撕毁,水蓼种子落入泥土中影响产量。
水蓼的类属、形态、习性、分布及为害情况如何?
水蓼喜湿润,主要为害水稻和低湿地大豆、小麦等作物。
水蓼用于行滞化湿;散瘀止血;祛风止痒;解毒。主治湿滞内阻;脘闷腹痛;泄泻;痢疾;小儿疳积;崩漏;血滞经闭痛经;跌打损伤;风湿痹痛;便血;外伤出血;皮肤瘙痒;湿疹;风疹;足癣;痈肿;毒蛇咬伤。生湿地,水边或水中。
瘦果卵形,5-9月开花,6-10月结果。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区。朝鲜、日本、印度尼西亚、印度、欧洲及北美也有分布。生长在海拔50-3500米的河滩、水沟边、山谷湿地。水蓼全草入药,消肿解毒、利尿、止痢。古代为常用调味剂。
中草药:水蓼的功效与作用
1、为蓼科植物,有养心,安神,通络,祛风的作用,主 治:治失眠症,劳伤,多汗,血虚身痛,痈疽,瘰疬,风疮疥癣。
2、水蓼用于行滞化湿;散瘀止血;祛风止痒;解毒。主治湿滞内阻;脘闷腹痛;泄泻;痢疾;小儿疳积;崩漏;血滞经闭痛经;跌打损伤;风湿痹痛;便血;外伤出血;皮肤瘙痒;湿疹;风疹;足癣;痈肿;毒蛇咬伤。生湿地,水边或水中。
3、③《纲目》:蓼叶,辛,温,无毒。④《本草求原》:苦湿,平。 功用主治:化湿,行滞,祛风,消肿。治痧秽腹痛,吐泻转筋,泄泻,痢疾,风湿,脚气,痈肿,疥癣,跌打损伤。